乡村基层干部为啥“不配”周末和休假?

tx0250

乡村基层干部为啥“不配”周末和休假?

微信号:dp0250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曾经,一些地方乡村基层干部中流传着一句:“周六保证不休息、周日休息没保证”。折射出基层干部的深层困境——当不少年轻人怀揣对“稳定作息”的期许投身基层时,却发现现实早已将“双休日”和“法定假期”变成了“镜花水月”。

某中部省区的调查显示,大多乡镇干部都有加班超多少小时的经历,相当于全年无休地多上了成月乃至更多的班。当基层工作者在深夜里敲击键盘,在节假日巡查危房时,他们的体检报告上开始出现风湿性关节炎、腰椎间盘突出之类的诊断。

乡村基层干部为啥“不配”周末和休假? 第1张

这种持续运转的工作模式,不仅透支着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,更在悄然瓦解着家庭生活的根基。当“白+黑”“五+二”“晴+阴”“雨+雪”成为常态,就如今年央视春晚小品《花架子》显现的那样,需要为基层减负及防止反弹。

       一、当“责任落实”沦为“责任转接”


在科层制的权力金字塔中,乡镇作为行政体系的末梢神经,天然承受着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。任何层级的政策目标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地,任何部门的考核指标最终都要转化为乡镇的具体行动。这种压力传导机制在运行中逐渐异化为“责任转接”——有的地方部门通过文件下发、会议部署、督查问责等方式,将本应共同承担的责任转接到基层。

乡村基层干部为啥“不配”周末和休假? 第2张

在“上面千条线”的牵动下,乡村干部“扮演”着各种角色,成为“全能选手”,比如说:早晨化身河道保洁员巡河,上午充当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,下午还要担纲消防员爬坡过坎深入山林宣传防火查隐患,或者当宣讲员、农技员、交通劝导员、志愿者等角色集于一身,马甲一换,摇身一变,亦或根本用不着穿马甲就投入各种工作之中。晚上还要准备迎检台账。某乡干部的工作记录显示,其去年参与19个专项工作专班,涉及21个上级部门,平均每天切换两种“角色”开展工作。

同时,为体现出对上一级工作部署的重视,留出落实空间,提升执行效果,防止出现落实不到边不到位的情况,有时层层加码,提高了任务标准,增加了落实难度。

二、当“属地管理”化为“无限责任”

属地化管理前些年释放了地方活力,可随着治理复杂性的升级,其利弊日益显现。本应作为权责对等原则的属地管理,在实践中异化为“属地无限责任”。

基层不仅要承担本职范围内的事务,还要为各类突发事件、临时任务等承担兜底责任。使得基层干部时时处于“救火队员”状态,任何时段都可能被突发事件打破生活节奏。

乡村基层干部为啥“不配”周末和休假? 第3张

基层属地管理异化为“责任属地化”,已成为基层治理的"不可承受之重"。综合公开信息显示,有的地方部门将安全生产、信访维稳、环境整治等下沉基层,却将行政审批、执法权限、资金、人和设备等掌控着。基层成了“背锅X”。

譬如:某乡年度接到一些属于“戴帽下达”的刚性任务,但匹配的工作经费不足预算的一半。当河道整治任务下达时,有关部门只给考核指标不给检测设备;社区网格员背着“属地管理”的尚方宝剑,却要赤手空拳解决开发商遗留的消防隐患。

现实还有这种情况,当“痕迹主义”遇上“属地背锅”,乡村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制作迎检台账,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被挤压。当责任大于权力,就会产生形式主义——用文件落实文件,用会议贯彻会议。这种空转消耗了乡村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,达不到实实在在的效果。

三、写在结尾的话

综上所述,需要从两方面着力:建立权责清单,斩断责任转嫁的链条;构建责权利统一,确保事权与资源相匹配。只有当基层干部能够按时吃顿热饭、周末陪孩子逛次公园,假日监督或辅导孩子次作业,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获得持久动力。
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羊小咩享花卡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