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“关爱基层”、“以人为本”理念融入到农村一线,让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轻装前行

tx0250

“关爱基层”、“以人为本”理念融入到农村一线,让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轻装前行

微信号:dp0252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一、错位的“标签” 

不少地方基层存在一条不成文的法则:对上级指令的绝对服从是大局意识的试金石。本质上往往是将乡村繁琐复杂的事务简化为二元对立的判断——执行即忠诚,迟疑即动摇。任何关于工作合理性与否的讨论都可能被贴上“不担当”“不作为”的标签。 

上级部门通过“属地管理”“一票否决”等举措,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至基层,基于科层制管理,即使不是那么合情合理,基层干部也不得不想方设法“完成任务”。而前者往往因带有“刚性任务”的光环占据绝对优先权,后者缺乏话语权和申辩权。如果一旦层层加码加重工作量,基层人员只好舍弃休息时间,加班加点地干。

当然,应急突发事件、群众的急事难事、工作日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的工作,执行紧急任务,等等,确需加班的,必须加班(值班)干好工作,服务好“三农”,为群众提供及时、优质、高效的服务,以及完成好应急任务。也就是说,想过周末假日休息,应以工作大局为重,在做好本职和应承担任务的前提下进行。要摆正态度,正确理解应有之义。

    二、形式主义的“秀场”

有些地方对基层检查考核评比结果实行排名,影响着乡镇基层干部升迁晋级,影响着上级领导对下级的评价看法,以及上级的资金拨付,等等。因此乡镇之间往往暗里较劲,明里比着干,为了向上级表明工作态度,一些基层单位部门周末主动加班,并将加班动态上传领导和各部门都在的微信工作群里。

于是各单位争相上演“加班锦标赛”:比拼的不是工作实效,而是工作群里的“灯光秀”;干部们竞争的不是服务能力,而是比着谁晒的“工作照”多。这种“指尖上的内卷”,本质是形式主义“向上负责”逻辑的扭曲投射。 

“工作留痕”异化为“过度痕迹”,当“不仅干工作”还要证明“自己干工作”,加班的每一张照片、每一段视频,便成为基层干部向上递交的“投名状”。这种虚假繁荣掩盖了“无用功”——灯光通明的办公室里,可能正批量生产着毫无意义的台账、报表和摆拍视频照片。

    三、走样的考核“指挥棒”

一些地方部门对基层的检查考核过多、过频,逐渐异化为一种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枷锁。上级部门层层加码的督查、评比、台账审查,看似是强化责任的“紧箍咒”,实则是基层干部难以承受的“车轮战”。

当基层提前得到检查时间,便自动放弃周末时间,加班加点填报表、写材料、建台账,“纸上雕花”,“工作不够材料来凑”,迎检材料一摞又一摞。

当填表整理材料迎检成为常态,材料美化胜过实干,考核的初衷便在重复劳动中消解——既无法真实反映基层实际情况,又挤占了干部服务群众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。

“周末迎检”“假期备查”成为常态,基层在重复劳动中失去创新动力,在机械应对中磨损干事热情。

这种空耗不仅透支基层工作者的热情与创造力,更折射出个别部门对“痕迹管理”的过度依赖。唯有回归“以实绩论英雄”的考核本质,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,找回服务民生的本源。

    四、写在结尾的话

综上所述,应追本溯源,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,列出以下几条建议供商榷,以期抛砖引玉: 

将“关爱基层”、“以人为本”理念融入到农村一线,让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轻装前行 第1张

一是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,首先要看看是否保障干部权益,打破“加班=担当”的认知谬误;

二是遏制“内卷惯性”,检查考核要注重实效,要“重实绩轻痕迹”,不让实干者吃亏,不让“搞花架子”者沽名钓誉;

三是对检查考核实施“总量控制”,建立跨部门统筹机制,一家检查多家认可,避免政出多门的时间消耗。 

“关爱基层”、“以人为本”理念融入到农村一线,让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轻装前行,或许就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最好注脚。
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羊小咩享花卡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