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干部最怕的4类“硬骨头”,第3种让村官们集体失眠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“李书记的手机又响了!看着屏幕上跳动的‘王二愣’三个字,这个在村里摸爬滚打了20年的老支书,愣是盯着手机转了三圈不敢接…”这不是电视剧桥段,而是每天在万千村庄真实上演的基层治理困局。
都说村干部是村里的“当家人”,可有时这家当得有点憋屈。上要接住乡里派下来的“硬任务”,下要顾着乡亲们的“软心肠”,活像老槐树下那口石碾子,转得头晕眼花还得压住场。
一、“阎王脾气”:拳头比公章硬
村东头王二愣就是这类人的活招牌。四十好几的人了,胳膊上的青龙纹身比村委会的红头文件还显眼。去年秋收因为地界纠纷,抄着铁锨就要往人脑袋上抨。李书记赶去劝架,话还没说利索,王二愣把搪瓷缸子往地上一摔:“你个戴草帽的官儿,管得着老子的家务事?”
这类人最懂“以柔克刚”的反向操作——你讲政策他装聋,你说法律他撒泼。前几年乡里推行厕所改造,王二愣直接把施工队挡在门口:“谁敢动老子茅坑,先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!”气得村主任老马高血压直往上蹿。
这类人往往文化低、胆子大,遇事爱冲动,“天不怕地不怕那种”,敢打敢拼不计后果。村干部见了他们即使看不惯,往往也得耐着性子察言观色地劝劝,唯恐一言不合他意就发火。
二、“赤脚大仙”:光着脚敢踹金銮殿
五保户王老蔫是这类人的祖师爷。七十有三的年纪,往村委办公室椅子上一瘫,旱烟袋锅子敲得桌面梆梆响:“要钱没有,要命一条!”去年河道清淤要拆他家破窝棚,老爷子直接躺挖掘机履带底下唱山歌。
这类人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娶上媳妇,无儿无女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。随着年龄增长,活得“通透了”了,无论干啥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,惹毛了他啥事可能干得出来。
这类人活成了“人精”。专掐干部七寸。低保补助想多要,村里义务劳动来了就装病。你要是跟他较真,他倒给你算起账:“我年轻时修水渠落下的老寒腿,村里欠我的医药费啥时候结?”噎得村干部直翻白眼。
三、“牛皮糖”:甩不掉嚼不烂
村西头刘三赖是这方面的行家。四十大几光棍一条,天天蹲小卖部门口蹭电视看。催他交新农合,脖子一梗:“要钱没有,要病现在就能躺这儿!”给他介绍去果园帮工,三天不到就跟东家干仗:“凭啥让我起早贪黑?”
对付这种“滚刀肉”,村干部算是秀才遇见兵。你讲道理他装傻,你发火他傻笑。前几年Y情防控要他戴口罩,他倒好,把口罩剪俩洞当眼罩使,还满村显摆新发明。
这类人可能在村里被人看不起,受欺负。可是如果村干部惹着了他,他就像黏胶粘在干部身上,死打滥缠,甩也甩不开,村干部被他缠得失眠,也只得叹口气,道:“村里摊上这号人,拿他啥法子?”
四、“金身罗汉”:供着不灵砸不得
在城里开店的马老板是这类人的标杆。逢年过节开奔驰回村,车窗都不愿摇下来。村里修文化广场募捐,他微信转账200块附言“聊表心意”,转头就在朋友圈晒新买的城里别墅楼。
这类人最让干部憋屈——不找你麻烦,也不给你面子。换届选举人家不投票,公益事业人家不掺和,任凭村里“波涛汹涌”,他却“岿然不动”。你要上门做工作,人家客客气气递“好烟”:“生意忙,村里事你们定就行。”活像尊镀金佛像,看得见摸不着。
五、解铃还须系铃人
老支书有句口头禅:“村干部不是官,是裱糊匠。”这话实在。对“阎王”得唱红白脸,该硬时亮底线,该软时递台阶;治“大仙”要抓命门,面子比钱金贵;“牛皮糖”得靠村规民约来“熬糖”;至于“罗汉爷”,得让他明白叶落归根的道理。
说到底,村这口大锅里炖着百家饭。当家的滋味就像嚼槟榔,初时涩口,久了才越嚼越有味道。只盼着乡亲们多添把柴火少撒把盐,这日子才能越熬越香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