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乡镇干部队伍,面临的"性别失衡"危机

tx0250

基层乡镇干部队伍,面临的"性别失衡"危机

微信号: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 上周末与某乡镇党委副书记交谈,谈及基层干部性别结构失衡时,这位扎根乡镇二十余年的老书记眉头紧锁:"防汛抗旱时扛沙袋的男同志凑不齐一桌,应急值班表上清一色的女同志名字,这样的队伍怎么打仗?"这番感慨揭开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治理命题——在乡村振兴主战场,基层治理队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"性别失衡"阵痛。

说实话现在体制内公务员女性比例确实在逐渐增加,为什么会有这个趋势,这几天我在思考这个问题。

基层乡镇干部队伍,面临的"性别失衡"危机 第1张

  一、失衡的基层:当乡镇干部队伍"阴盛阳衰"

我们某中部农业县2022年招录数据显示,乡镇岗位新入职人员中女性占比达82.3%,而该县最偏远的青龙镇,近五年仅招录到3名男性公务员。这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是防汛抗旱时女性干部抬不动抽水机、森林防火时女同志背不动灭火器的现实窘境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某山区乡镇去年遭遇山洪,6名女干部在转移群众时因体力透支险些被洪水卷走。

基层乡镇干部队伍,面临的"性别失衡"危机 第2张

 二、失衡背后的三重逻辑

 这种失衡绝非偶然。公务员考试"申论+行测"的笔试模式,客观上形成对文科背景考生的筛选偏好;基层岗位"5年服务期"的硬性规定,让面临成家立业压力的男性望而却步;而社会对"稳定清闲"的刻板认知,更助推了女性报考热情。在某省直机关遴选考试中,乡镇男性报考者流失率高达67%,印证着"考得上却留不住"的恶性循环。

 三、破局之路:构建基层治理的"性别生态平衡"

破解困局需要系统施策。广东清远试点"乡村振兴特岗计划",对应急管理、农林水利等岗位设置体能测试,既守住公平底线又适配岗位需求;浙江丽水建立"乡镇岗位津贴倍增计划",使偏远乡镇干部收入超过县城同级别人员30%;四川巴中推行"基层干部成长护航工程",确保乡镇干部晋升通道畅通。这些探索证明,只要制度供给到位,"招得来、留得住、用得好"并非奢望。

 乡村振兴不是性别对抗的战场,而是男女协同的舞台。当我们看到90后女支书开着拖拉机帮村民抢收稻谷,见到男干部耐心调解婆媳纠纷,就会明白:基层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性别平衡,而是建立人岗相适、优势互补的治理生态。这既需要破除"女性就该坐办公室"的偏见,也要杜绝"男人就要冲锋陷阵"的刻板印象,让每个基层工作者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绽放光彩。

  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,基层治理的"性别天平"需要更精细的校准。这不是要回到"男主外女主内"的旧窠臼,而是要构建起尊重差异、发挥特长、人尽其才的新格局。当乡镇政府大院里既有"铁娘子"的飒爽英姿,也有"硬汉子"的坚实背影,这样的队伍,才是真正能扛起乡村振兴重任的钢铁之师。

 

 
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羊小咩享花卡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